台湾之行报告

台湾之行报告

一、赴台湾考察情况汇报(论文文献综述)

祝勇[1](2021)在《故宫文物南迁》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1931年9月19日早上九点,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出北京南城丞相胡同的家门,乘一辆洋车前往故宫博物院上班,过顺直门1,听到路边叫卖号外的声音,他让车夫停车,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大字标题,让他悚然一惊。2

蔡烁[2](2020)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历程几乎与新中国的诞生同步,自发生,中国古典舞就没有停止过对外传播,在实践中,它不断证明了其独特的价值意义。本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相关的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现象,以探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这一重要命题。文章首先通过对新中国舞蹈事业奠基者们基于国际性思考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中国古典舞的发生并非个人意愿所致,其需求不仅来自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更来自于中国需要在舞台舞蹈艺术领域的国际语境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话语。其次,文章对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历史进行了脉络性的梳理,对各时期时代背景、古典舞发展所处阶段、对外传播内容,以及对外传播接受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等相关研究成果的视野下,中国古典舞是对外传播的有效载体。与此同时,历史上的对外传播也反曾哺于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可见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因此前对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记录和研究多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缺乏“需求侧”,即受众角度的分析,故而,本研究对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赴美巡演期间七场演出的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中的受众反馈与现存问题。最后,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以及历史上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反馈,提出现阶段中国古典舞在对外传播中尚有巨大未被开发的潜力,中国古典舞日后应在传播方式、内涵建设,以及跨文化适应度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建设。

魏巍[3](2020)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文中研究指明沪剧作为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期间,大致经历了从民间小调到花鼓戏、滩簧、申曲和沪剧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以演出“西装旗袍戏”而闻名上海滩。西装旗袍戏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为主要内容,部分剧目是由时事新闻和外国电影改编而来,因此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沪剧同其他戏曲一道参与了由政府发起的“戏曲改造”运动。国家通过“戏改”的实施以及社会运动的发起,对沪剧生态进行整顿,沪剧剧团和艺人对此积极回应。在过渡时期,政府对剧场、影院的改造极大地改变了戏曲演出市场,上海戏曲界出现危机。在危机中,民间剧团纷纷加入国营,从而确立了剧团的国营体制。自1957年初至1958年夏,在经历了剧团交区、县管理和整顿清理中小剧团以及成立戏曲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后,沪剧剧团和艺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发起,剧团参加“六边”活动,艺人观念得以重塑,同时剧团群众创作了大量质量低下的业余作品。在工厂和农村地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发展后,进入到“浮夸风”阶段,并出现了生产与宣传之间的矛盾。在调整时期,沪剧演出剧目和艺人观念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群众业余活动演出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较好解决,但整体依然具有贴近政治、反映现实和不平衡性的发展特征。在1963年、1964年“两个文艺批示”发出后,文艺政策较前期斗争气氛明显加强。在文艺大批判下,沪剧积极演出现代戏,同时组成小分队下乡、下厂演出,江青选中沪剧《芦荡火种》和《红灯记》推出了革命样板戏,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在文革前期,沪剧剧团、艺人、演出活动受到“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冲击,演出停止、剧团撤销、艺人受到批判,红卫兵运动兴起。在文革后期,由余下的专业剧团人员和业余创作力量一起创作演出的少数沪剧小戏,成为这一时期沪剧演出的主体。

张继木[4](2019)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的报刊舆论态势》文中提出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日本武装侵华的开端,少数研究者注意到了该事件中的报刊舆论因素,但尚未系统探究其整体面貌和历史走向。本研究通过对各类报刊主体舆论表征的考察,发现该事件中的报刊舆论呈如下态势:日文报刊多持侵略论调,视侵台为义举,鼓吹殖民侵略。中文报刊对当时流行的侵略或错误主张进行了多方辩驳,不仅驳斥了日方的"番地无主论"和"实地查看说",拆穿了日方所谓征得清政府同意的谎言,还驳斥了局外人的不当言论,如"合力围剿"等。英文报刊的立场则相对复杂,在日本侵台之初,在日本出版的英文报刊多持反对态度,而在中国出版的英文报刊却不乏支持的声音;当日本在台军事行动告一段落之后,两地的英文报刊均一致支持日本而贬抑中国。

陈姝璇[5](2019)在《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成立60余年来,基于其有力的师资团队基础和成功的教学模式经验,培养了数量可观的戏剧专业人才,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取得了不菲成果,贵州戏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贵州省戏剧专业高等院校的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重点观照了贵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表演与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本科教育,贵州民族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教育,以及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的表演专业进行现状调查和对比研究。并根据其现状特点进行深入思考。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都不免问题的出现,目前贵州省的戏剧类专业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现状问题。如:戏剧专业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缺乏坚实有力的师资团队基础、有待加强完备的教学设施建设、戏剧专业人才培养未能和区域戏剧艺术格局有机融合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经过走访调查、数据分析、结合贵州戏剧与在其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主要从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戏剧学科建设,培养戏剧专业教育环境、学校提高对戏剧学科的重视,加强师资建设、完善戏剧专业教育的硬件设施,戏剧相关院校积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明确培养目标,各招生培养单位细化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创新戏剧类相关专业教学发展思路等六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贵州省高等院校的戏剧专业的发展,为贵州戏剧更好更快地发展发力。

曾宪林[6](2017)在《两岸文化生态中的南音散曲传承比较与思考 ——以马香锻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流传于海峡两岸的南音散曲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南音作为音乐“物种”,剖析两岸文化生态中散曲传承的繁盛表征与局限性;以两岸代表性曲唱家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流派标本,比较并讨论导致两岸南音曲唱艺术差异之根源,提出误识理论[1],认为南音作为音乐的“物种”属性是产生两岸曲唱艺术及其传统价值观误识的重要原因,对南音散曲艺术传统价值观的误识是引发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的根源,进而思考化解误识引发的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的对策。本文认为,传承为了发展,发展必须传承。当今,社会面临大转折的时代,更应当关注传承保护,以利于构筑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本文共六章,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两岸文化生态及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比较,第二章南音文化生态中核心系统之散曲传承局限性。第三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大陆标本——马香缎的曲唱艺术,第四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台湾标本——蔡小月的曲唱艺术,第五章文化隔离语境下的两岸南音散曲标本比较——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比较,第六章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成因及其对策思考。本文旨在通过揭示掩盖在两岸南音文化生态旺盛语境下的散曲传承局限性,试图以50年代-80年代的两岸代表性曲唱家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标本,提供散曲传承的流派范式,讨论散曲艺术传统是南音作为音乐的“物种”表征,为化解两岸文化隔离与误识引发的散曲传承局限性提供对策,为化解当下南音散曲艺术传承与南音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思路,以期对我国非遗后的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有所启示。

萧永宏[7](2017)在《《循环日报》“论说”作者考》文中指出以往人们视王韬为《循环日报》"论说"作者的认识并不正确。现存约2090余篇《循环日报》"论说"实由自撰、译稿、来稿、转载稿、转录稿等五部分组成。作为《循环日报》正主笔的王韬只是在《循环日报》创刊初的约一年时间承担了该报的大量自撰"论说"的撰写,这中间,他的女婿钱征也部分参与其事。此后直到光绪十年春王韬离港回沪定居为止,《循环日报》刊发的大量"论说"主要由代理王韬主持该报笔政的洪士伟完成。在王韬、钱征、洪士伟等人之外,《循环日报》还转录过上海《申报》《沪报》及美国旧金山《中西汇报》等刊发的"论说",译载过少量欧美报刊的文稿,登载过诸多署有真名、笔名及未署名的"受众"来稿。《循环日报》"论说"构成和来源的多样性,揭示出《循环日报》"论说"作者问题的复杂性。

王智兰[8](2016)在《闽台佛教关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闽台隔海相望,闽人移民入台早已有之,明郑治台前,福建的佛教信仰应已随移民带入台湾。明郑治台后,福建传统寺院佛教、以观音信仰为主的民俗佛教、居士佛教等随着明郑官兵、文人、民众迁移入台而传入台湾。明郑清代,福建赴台僧人在树立佛教僧人形象、讲经说法、传承法脉、培养僧徒、创建寺院等方面为正统佛教在台湾传衍和发展奠定基础并作贡献。同时,福建移民在台湾构建起与原乡类似的民俗佛教信仰,而民俗佛教的佛教性在台湾被淡化、民俗性被强化。台湾与福建一样存在僧人入住并住持宫庙现象,他们为满足民间民众的需求开展忏经等活动,还利用宫庙培养僧徒、传衍法脉、弘扬佛法。在台湾,民俗佛教比正统寺院佛教更盛。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关系不因日据台湾而疏远,反而继续维系与延续,台湾僧人前往福建受戒成为台湾佛教界的传统和僧人取得崇高社会地位的象征,台湾佛教丛林清规仍以传承福建佛教丛林清规为传统。福建佛教界的革新思潮与运动也成为台湾佛教界汲取革新思想、接受新式僧伽教育的重要来源,有理想有抱负的台湾佛学青年前来福建闽南佛学院等处学习、考察,接受福建新式僧伽教育和佛教革新思想洗礼,返回台湾后成为其佛教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日据时期闽台佛教界的交流成了闽台佛教对日本化佛教的抗争。

林小芳,陈芳芳[9](2015)在《论闽台高校“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方式,对闽台高校"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实施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分段对接"项目的调研,考察这两所高校闽台班课程设置的优势,探析赴台学习对福建学生的积极意义。项目取得初步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借鉴要素,对深化福建省的高教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晶[10](2014)在《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文中认为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员,众多标签贴在她的身上。她生于1897年3月5日,卒于2003年10月24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寻求援助为分水岭。在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宋美龄进入了她的后半生,不仅是年龄已过半百,更指宋美龄在政治追求、国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妇幼事业等方面均较其在大陆时期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已近日暮。从时间上看,宋美龄后来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的时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过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的习俗、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宋美龄的后半生实在是一段不能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宋美龄的后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角色选择、角色扮演和角色贡献。本文认为,宋美龄的后半生起始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脱胎于内外交困的台湾政局。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全面逆转。进至1948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三大战役皆输、精锐尽失,各方矛盾直指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几近崩溃。在此背景下,宋美龄于1948年底赴美争取援助。1950年初,在美求援未果的宋美龄,返回台湾与蒋介石共赴患难,拉开她后半生的序幕。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民生困顿,岛内族群矛盾重重,加上美国意图舍弃蒋介石政权、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使得整个社会惶惶不安。宋美龄的回归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慰藉。本文指出,在宋美龄后半生中,“第一夫人”是她最重要的政治符号,这也是为维系蒋介石统治地位而必须向台湾军民传播的符号。在台湾公众面前,宋美龄与蒋介石努力展现出“二位一体”公众形象。举凡蒋介石出现的地方,必有宋美龄陪同。宣传蒋介石、为蒋介石辩护、为蒋介石政权争取援助,则是宋美龄后半生的职责。宋美龄在台湾所开展的外交、妇女运动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下展开的。通过梳理宋美龄后半生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宋美龄利用“第一夫人”这一符号向社会传达蒋介石政权稳定的信号,并强调其政权“正统代表性”。本文认为,困居台湾的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政治符号下演绎了多重社会角色。外交方面,她是蒋介石的外交事务总管和国际形象宣传员。为此,她整合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积极开展对美宣传外交,努力拉拢美国政界军方人士,等等,为台美关系改善积蓄力量。一轶时机成熟,她即踏上前台,以多种名义赴美访问,或医疗,或度假。每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接班态势已然明确,宋美龄方才淡出对美“外交”一线。妇运领袖是宋美龄最擅长演绎的社会角色。在宋美龄的政治版图上,妇女运动是她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她获取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据地,其重要性不亚于外交领域。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宋美龄依靠“妇联会”、“妇工会”和台湾省妇女会开展妇女运动,使自己长期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社会事业则是与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败退台湾之后,宋美龄从“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转变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成为她最好的安慰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她抵台后即成立“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以该会联合周边重要人士,结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她开办华兴学校,创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担当辅仁大学董事长,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宋美龄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反映出宋美龄的宗教热情与与政治需要的紧密结合。本文还考察了宋美龄和蒋介石、蒋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美龄在隐居美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在作者看来,“宋家”是宋美龄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蒋家”立足的奥援。在宋美龄眼里,蒋宋一体,互为帮助。只有壮大“蒋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宋家”,只有维护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蒋家”的利益。蒋介石逝世后,宋美龄为使蒋经国顺利接班,隐居美国。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心系台湾政坛,关心的重点是塑造蒋介石历史形象、辅助蒋经国治理台湾。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蒋家王朝”。

二、赴台湾考察情况汇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赴台湾考察情况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1)故宫文物南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
    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
    二、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
    三、宫殿前小山般堆起文物箱
    四、文物连夜运出故宫
    五、列车停在浦口,不知道往哪里开
    六、请你明天九点钟再来一次
第二章一番风雨路三千:徘徊京沪
    一、上海仁济医院的“临时周转房”
    二、故宫文物中存在赝品
    三、马衡被任命为第二任院长
    四、影印《四库全书珍本》
    五、上海预展会取得“轰动效应”
    六、中国文物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向国际
    七、文物在六朝古都安家
    八、易培基不可能活着看到洗清冤案了
    九、千军万马的内迁洪流
    十、运出南京的最后机会
第三章谁念客身轻似叶:西迁南路
    一、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飞机炸平了
    二、长沙至贵阳有土匪出没
    三、安顺郊外的理想山洞
    四、烟波一笠,回首江天
    五、赴苏展品的安全,令故宫同人感到揪心
    六、安顺待不下去了
    七、在巴县的竹海中隐匿形迹
第四章千军万马一条江:西迁中路
    一、把两千多箱文物抛在南京,让马衡无比自责
    二、不易受潮湿的物品暂存重庆
    三、宜宾也不安全
    四、装满文物的木船纤绳断了
    五、轰炸乐山的纪录片成为日本空军的“样板片”
    六、当学术巨匠遭遇大足石刻
第五章到晚才知身是我:西迁北路
    一、一个家庭的“南迁”
    二、军火库做文物库房
    三、在大雪中翻越秦岭
    四、大慈寺僧人要遵守来自故宫的“戒规”
    五、古佛青灯,伴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
    六、大火向存满故宫文物的武庙蔓延过来
    七、为守护国宝而牺牲的军人
第六章覆巢犹幸能完卵:沦陷之城
    一、故宫人员关闭了故宫大门
    二、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搞了件大事情
    三、日本收藏的大量文物,实为我国家博物馆之无上妙品
    四、日本投降了,有人半信半疑
    五、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六、文物工作者的胜利“纪念碑”
第七章八千里路云和月:东归北返
    一、故宫文物走了,文化的种子留下了
    二、接二连三的翻车事故
    三、你不是学生,你是共产党的代表
    四、台湾,是什么地方啊
    五、南迁文物回到出发地
    六、追缴“小白楼”散佚书画
    七、“故宫盗宝案”尘埃落定
第八章人间毕竟晴方好:一宫两院
    一、文物迁出北平以来最大一次损失
    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三、生命中最后两个字

(2)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及其翻译问题相关研究
        2.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3.中国舞蹈对外传播路径与策略相关研究
        4.舞蹈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5.其它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历史回溯
    (一)舞种发生至文革前夕(-1966)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
    (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
    (四)新世纪以来(2000-)
二、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一)“走出去”的有效载体
        1.传播形式的共通性
        2.文化内涵的共享性
        3.身体语言的独特性
    (二)“走出去”的自我完善
        1.提升文化自信
        2.实现全面育人
        3.强化独特身份
三、中国古典舞系2019年赴美巡演案例分析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调查结果
        1.观众基本背景
        2.观众观演习惯
        3.观众背景知识
        4.观众观演驱动
        5.观众观演感受
        6.观众整体评价
        7.观众意见建议
    (三)调查结果总结
        1.多个层面获得肯定
        2.演出质量与上座率存在逆差
        3.品牌形象尚未树立
        4.宣传与营销意识有待加强
        5.稳定观演习惯尚未形成
        6.年轻观众占比较少
        7.综合质量要求较高
        8.舞剧形式中国化身份尚待确立
        9.受众接受与其背景密切相关
        10.跨文化意识有待增强
四、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尚待优化的传播方式
        1.人格化传播
        2.多层次传播
        3.多媒介传播
    (二)尚待完善的内涵建设
        1.建构传播的科学概念
        2.确立传播的代表作品
        3.建树传播的价值内涵
    (三)尚待加强的接受与认同
        1.基于不同语境的概念解读
        2.根据不同市场的作品选择
        3.面对不同受众的教学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沪剧剧团的国营运动(1949-1956)
    第一节 沪剧的“戏曲改造”
        一、“戏改”的背景
        二、“戏改”下的沪剧生态
        三、“戏改”中的沪剧演出
    第二节 剧团国营体制的确立
        一、剧场改制前的沪剧
        二、戏曲危机中的国营
    小结
第二章 群众路线下的沪剧(1957-1963)
    第一节 文艺政策摇摆中的沪剧
        一、沪剧剧团的交区管理与整顿
        二、沪剧艺人观念的重塑
        三、政策摇摆中的剧目
    第二节 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的沪剧
        一、业余沪剧活动的发展概况
        二、业余沪剧活动的特征
    小结
第三章 走向样板戏的沪剧(1963-1976)
    第一节 文革前的沪剧
        一、文艺大批判下的沪剧演出
        二、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第二节 文革中的沪剧
        一、“文艺黑线专政论”下的剧团和艺人
        二、样板戏时期的沪剧演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的报刊舆论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文报刊的侵略论调
二、中文报刊的多方驳斥
三、英文报刊的复杂多变
结语

(5)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1)研究现状综述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与目标
    2.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的概念界定
    3.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的发展简史
        (1)萌芽期
        (2)发展期
        (3)成熟期
第一章 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
    1.1 开设戏剧类专业的院校现状
        1.1.1 贵州省开办戏剧相关专业院校一览
        1.1.2 贵州省高校开办戏剧相关专业一览
    1.2 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师情况现状
        1.2.1 贵州大学
        1.2.2 贵州民族大学
    1.3 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3.1 研究生教育:戏剧与影视学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
        1.3.2 本科生教育: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
    小结
第二章 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取得的成绩
    2.1 人才培养成果
        2.1.1 培养人数
        2.1.2 贵州高校戏剧专业教育培养从事戏剧相关专业人数
        2.1.3 优秀毕业学生代表
    2.2 作品成果
        2.2.1 理论成果
        2.2.2 艺术作品成果
    2.3 成功的教学模式经验
        2.3.1 小班式制度教学
        2.3.2 严谨的教学剧目汇报环节
    2.4 戏剧类专业教育新方式探索
        2.4.1 影视教育在戏剧教育上的拓展
        2.4.2 创作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
    小结
第三章 关于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存在问题的思考
    3.1 戏剧类专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3.1.1 戏剧类专业教育院校数量少
        3.1.2 相关专业有待完善,未能满足当下戏剧发展需求
        3.1.3 戏剧类专业招生考试设置模式合理性的思考
    3.2 戏剧类专业的师资团队基础
    3.3 院校的教学设施建设
    3.4 戏剧专业人才培养未能和区域戏剧艺术格局有机融合
    小结
第四章 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4.1 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戏剧学科建设,培养戏剧专业发展环境
    4.2 学校提高对戏剧学科的重视,加强师资建设
    4.3 完善戏剧专业教育的硬件设施,保障教学支撑
    4.4 戏剧相关院校积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4.5 明确培养目标,细化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
    4.6 创新戏剧类相关专业教学发展思路
    小结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贵州戏剧专业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学生)
附表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6)两岸文化生态中的南音散曲传承比较与思考 ——以马香锻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两岸南音学术成果综述
第二节 目的、意义与创新尝试
第三节 本选题的理论来源 第一章 两岸文化生态及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比较
第一节 两岸南音的历史传播路线
    一、两岸港口与运河经济历史发展中的南音传播路线
    二、南音历史移民路线图
    三、南音在社会阶层的身份衍化中传播
第二节 两岸南音文化生态系统比较
    一、外生态系统复杂化
    二、内生态系统行业化
    三、动力系统的多样化
    四、核心系统的一体化
    五、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物种传承的繁盛表征 第二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核心系统之传承局限性
第一节 两岸南音曲唱中“人”传承的局限性
    一、现有南音社会组织机构中曲唱名家存量递减
    二、现有南音组织机构中师资曲目存量减少
    三、现有南音人对南音曲唱传统知识存量认知减弱
第二节 南音曲唱传统中“乐”传承的局限性
    一、南音体裁内容传承的紧迫性
    二、上、下四管音乐体制之传承局限性
第三节 南音散曲艺术中“观”传承的局限性
    一、何谓南音散曲艺术传统
    二、南音散曲艺术传统价值观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大陆标本——马香缎的曲唱艺术
第一节 马香缎的南音曲唱人生
    一、马香缎的南音养成过程
    二、改革开放后的南音活动
    三、马香缎信中的海外教学与南音交流经历
    四、泉州市艺校教学与最后生涯
第二节 马香缎的南音曲唱艺术风格
    一、马香缎演奏演唱曲目
    二、马香缎的曲唱风格理念
第三节 马香缎曲唱艺术风格个案分析——以[中滚·望明月]为例
    一、词情与曲辞结构
    二、音乐结构
    三、马香缎曲唱的音乐特点
    四、大韵的指法行腔
    五、润腔法
    六、三音列特征 第四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台湾标本——蔡小月的曲唱艺术
第一节 蔡小月的南音曲唱艺术人生
    一、蔡小月的南音养成
    二、南音活动与交流演出
第二节 蔡小月的南音曲唱艺术分析
    一、蔡小月演唱曲目
    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特色
第三节 蔡小月的曲唱风格个案分析——以[南北交·心头闷憔憔]为例
    一、词情与曲辞结构分析
    二、音乐结构
    三、蔡小月曲唱的音乐特点
    四、大韵的指法行腔
    五、润腔法
    六、三音列特征 第五章 文化隔离语境下的两岸南音散曲标本比较——马香缎与蔡小月的曲唱艺术比较
第一节 曲唱传承标本之典范
    一、地域流派特征的典型性
    二、个体流派特征的代表性
第二节 南音曲唱风格之异同
    一、南音曲目
    二、曲唱特点
    三、润腔法与三音列
    四、曲唱审美
第三节 曲唱传统差异之根源
    一、个人条件
    二、师承流派
    三、南音人生
    四、文化隔离的社会语境
    五、海外传播 第六章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之成因与对策思考
第一节 误识及其引发的两岸南音散曲传承局限性
    一、误识理论的层次化特征及其在两岸文化生态中的表现形式
    二、南音物种“名与实”的歧义性是产生误识的根源
    三、误识引发的南音物种生存局限性表征
第二节 两岸文化生态中南音散曲传承中的主体诉求与实践
    一、南音教学机构传承南音曲唱传统的主体诉求与实践
    二、研究机构传承南音传统的主体实践
    三、民间社团南音人士为复原与传承南音曲唱传统的主体诉求
第三节 多层次存异求同化解传承与发展矛盾的策略
    一、保存与复原应成为传承南音传统的主要方式
    二、专业化传承与大众化普及是传承南音的重要手段
    三、区别对待传统南音与现代南音的发展路线
    四、构建两岸传承平台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马香缎演唱曲目[中滚·望明月]琵琶、唱腔谱 附录2. 蔡小月曲唱曲目[南北交·心头闷憔憔]琵琶、唱腔谱 附录3 福建南音网录制310首传统曲曲目名称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循环日报》“论说”作者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存《循环日报》“论说”之数目和构成
二、《循环日报》自撰“论说”之作者归属
三、《循环日报》来稿“论说”署名作者举要
     (一) 张宗良《东游纪盛》
     (二) 郑观应《论出使》和《蠡测罪言》
     (三) 马建忠《铁路论》
     (四) 胡礼垣《电线述略》《北般岛乾那八达颜情形》和《北般岛记》
     (五) 吴式钊《电报说》
     (六) 陈善言《论水火油为害》
     (七) 江衡《崇尚西人之学辨》
     (八) 冯普熙《婆罗州游记》
     (九) 黄遵宪“旧金山总领事‘告示’”与“演说辞”
     (十) 林乐知《中西书院肄业诸生当自期远大说》
     (十一) 邝其照《论洋烟为害》
     (十二) 蔡钧《出洋琐记》
     (十三) 余思诒《刍言》
     (十四) 邹弢《恭拟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成皇太后五旬万寿颂谨序》
四、结论

(8)闽台佛教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选题的确立
    二、本论题相关研究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资料来源
第二章 闽台佛教关系历史脉络
    一、明郑时期福建佛教传入台湾
    二、清领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与福建佛教
    三、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对福建佛教传统的传承及闽台佛教的革新
第三章 明郑清代闽台寺院佛教关系
    一、台南开元寺与福建佛教的关系
    二、赤山龙湖岩、大仙寺、碧云寺与福建佛教的关系
    三、台湾其它主要寺院与福建僧人的关系
第四章 明郑清代闽台民俗佛教关系
    一、明郑清代台湾民俗佛教总体状况
    二、以清水祖师信仰为例,考察闽台民俗佛教关系
    三、以僧人住妈祖庙为例,考察闽台民俗佛教关系
第五章 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对日本化的抗争(上)
    一、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关系背景
    二、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对福建佛教传统的继承
第五章 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对日本化的抗争(下)
    一、福建佛化新青年运动传入台湾
    二、闽南佛学院对台湾佛教人才的培养及其影响
    三、闽台佛教改革的共鸣——以慧云法师为个案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闽台高校“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闽江学院独具特色的博雅课程
    2.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项目专业的课程优势

(10)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宋美龄后半生的符号特征
    第一节 蒋介石撤台时的内外困局
    第二节 1950年初宋美龄自美返台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
    第三节 “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政治符号选择
第二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一:“台美外交主掌人”
    第一节 积蓄“台美外交”助力(1949-1952)
    第二节 践行“夫人外交”(1952-1959)
    第三节 从台前到幕后(1963-1969)
第三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二:台湾“妇运领袖”
    第一节 妇女运动:宋美龄的政治根据地
    第二节 抵台发动妇运维稳
    第三节 以“动员”作为妇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节 妇联会:宋美龄退台后的妇运抓手
第四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三:台湾社会事业推动者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政治的融合
    第二节 宋美龄与台湾医疗事业
    第三节 宋美龄与台湾教育事业
第五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政治符号与家庭角色关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家族中的长者
    第二节 从斗争到同舟共济:宋美龄与蒋经国关系研究
    第三节 宋美龄在娘家利益与蒋家利益间的平衡
第六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终结:隐居美国
    第一节 隐而不休
    第二节 东山未起
    第三节 谢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赴台湾考察情况汇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故宫文物南迁[J]. 祝勇. 当代, 2021(04)
  • [2]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D]. 蔡烁.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2)
  • [3]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D]. 魏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的报刊舆论态势[J]. 张继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 [5]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与思考[D]. 陈姝璇. 贵州大学, 2019(06)
  • [6]两岸文化生态中的南音散曲传承比较与思考 ——以马香锻和蔡小月的曲唱艺术为例[D]. 曾宪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循环日报》“论说”作者考[J]. 萧永宏.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1)
  • [8]闽台佛教关系探讨[D]. 王智兰. 厦门大学, 2016(07)
  • [9]论闽台高校“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J]. 林小芳,陈芳芳. 海峡教育研究, 2015(02)
  • [10]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D]. 吕晶.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台湾之行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