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蜀吴联盟中诸葛亮的统战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飞[1](2015)在《蜀汉民族法制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互相争战。采取恰当的民族政策,处理好与境内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加人口,发展生产,对于政权的巩固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蜀汉(221—263年)共历二帝,仅存四十二年,以人口、兵力、经济、地理面积等来看,蜀汉无疑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一个,然而其民族治理却有它成功的地方。蜀汉民族法制以信义为指导思想,突破了中国古代认为少数民族“贪而无信”、“贪利忘义”、“独可以威服”等流行观念,这是蜀汉民族法制实践成功的主要原因。绪论交代了选题缘由及价值,对“信义”和“民族法制”两个基本概念做了界定,对以往相关研究做了回顾与述评,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通过对三国时期思想与政治背景以及民族观的探讨,分析了蜀汉民族法制特别是其民族刑事与军事法制产生、形成的时代背景。对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背景以及实现进行了论述。认为诸葛亮惜赦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不拘泥于“以夏变夷”。第二章主要从蜀汉南征之后郡县设立及其民族地区官吏任用两个方面探讨了蜀汉民族行政法制。蜀汉分立郡县的首要目的与作用在于分割南中势力以加强对于南中的控制,但也有助于增进南中各民族对于蜀汉政权的认同。蜀汉文武并举等人才选用的特点,对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蜀汉在平定南中后来的叛乱时同样奉行了“南抚夷越”的方针。第三章从“崇尚节俭,抑制奢侈”、盐铁官营、兴利除害等几个方面对蜀汉民族经济法制进行了研究。蜀汉尚俭戒奢既是对刘璋“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的反思,也是对蜀地时俗奢侈的变革,有利于减少民族地区官民矛盾,促进民夷融合。蜀汉为适应军事与经济的需要,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不仅供应军资,也便于民族地区盐铁业的进步和铁器农具的推广。通过重视农桑以及桥梁道路建设,蜀汉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控制与联系。第四章通过对庄蹻王滇与诸葛亮崇拜的比较分析,提出“共同的祖源”并不足以将原本认为不同的族群凝聚为一个共同体,其背后其实是文化的因素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蜀汉民族法制实践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离不开其以信义为指导思想,经由后世对刘备、诸葛亮的评价,我们可以将信义思想的主要原则概括为公平、仁爱与包容。结语部分指出中国古代流行观念认为少数民族无信义可言,这就导致片面强调经济利益与武力威慑,对于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则不够重视。蜀汉民族法制思想与实践在此方面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马骏[2](2008)在《三国人才选用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人才,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且往往在某些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中国煌煌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各类人才数不胜数。他们对于人类的历史进程往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才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选拔和任用人才的重要性,也早为先辈们所重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是前人在治乱兴亡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荀子说:“德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北宋时期着名思想家和政治家范仲淹也曾经说过:“张良、陈平之徒,秦失主亡,汉得之兴。”研究我国古代的人才选用,对于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对三国时期魏蜀吴政权及其统治者的用人政策进行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他们三个政权用人策略进行了比较。力争挖出其人才政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借鉴和帮助作用。同时,目前三国人才的研究几乎全部限于对一个政权或是一个统治者的研究,本文试图综合对三个政权用人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和阐述,为后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先谈了人才及其选拔任用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接着概述了一下魏蜀吴三国统治者的用人政策。第二部分是学术史回顾部分,回顾了前人对于三国人才研究的过程及其成果,其中还包括了外国史学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分析了曹操及曹魏的用人方法。其中对于曹操我主要分析了他的唯才是举和权术相驭的用人方针。然后对于曹丕的用人方法我主要是探讨了一下九品中正制。第四部分,分析了刘备及蜀汉的用人方法。其中对于刘备我主要分析了他重用荆楚人士,导致荆楚人贵。然后再谈了一下荆州与益州集团的争斗,再其次分析了诸葛亮主政时期他的用人方法。最后说了一下蜀汉早亡的原因是人才匮乏。第五部分,分析了孙吴的人才选拔情况。首先说了一下孙坚和孙策的用人情况。接着主要分析了孙权的用人方法以及江东大族的影响对于孙吴政权的影响。第六部分,主要分析了三国用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第七部分是余论,主要谈了三国用人方法对于我们现在的借鉴意义。
张应二[3](2006)在《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文中指出诸葛亮是一位了不起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他不仅为蜀汉提出了军事战略《隆中对》,而且为此战略的实现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无论在用人、外交、南征、北伐、后勤、治军,还是在作战指挥等方面,诸葛亮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与才能。诸葛亮军事活动大多是在思想指导下有目的地展开,因而取得了许多令人激赏的成就,如任人唯贤、成功地联吴外交、以攻心战平定南中叛乱、研发“木牛流马”、“损益连弩”、推演八阵图、从严治军等。但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是如此,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在决策和行动中表现出不少失误,如北伐中错用马谡与李严、策反孟达未获成功、战术缺乏变化等,当然这些失误不足与其贡献比起来还是相形见绌的。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集杰出智慧与不少失误于一身的军事家。
陈冬阳[4](2004)在《孙权时期孙吴战略决策研究》文中认为战略决策是一种具有全局性谋划意义的决策,是决策的最高形式。 全文通过对孙吴集团决策层的深入研究,运用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分析其决策的根据、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同时研究决策者个人因素对决策发生的影响,廓清错误认识,力求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期望对现代决策有所借鉴和帮助。 在汉末三国时代的江东孙吴政权就是最大限度发挥战略决策作用并从中获益非浅的集团。在孙吴政权统治期,最鲜明体现其决策特点的是孙权在位时期。孙权时期的战略决策是“保有江东”和“统一天下”,而以孙刘结盟作为实现战略决策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孙吴政权和孙权由于袭夺荆州,破坏孙刘联盟,被认为是导致三国急转直下的直接责任者。而实际上,孙吴因既没有蜀汉的“君权正统”的号召力,也没有曹魏的雄厚资本,所以只能以“保有江东”作为“统一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是最低底线。 全文分三章,主要内容分别为: 第一章概述战略决策的形成和制定过程。简述孙吴政权历史及所处环境;论述孙吴战略决策的组织、决策中心、决策的讨论形式及决策的制定。 第二章系统考察了战略决策的具体实施。战略目标主要是统一天下和保有江东。战术目标是北抗曹魏、西联刘汉、后勤保障和壮大军力。 第三章论述对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作出评议。
王拴弟[5](2002)在《论蜀吴联盟中诸葛亮的统战战略》文中指出三国时期西蜀军师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政权 ,他为蜀吴建盟只身入吴营 ,为护盟苦口谏关、刘 ,为修盟苦心觅人才 ,充分体现了他的统战战略思想
林世芳[6](2000)在《荆州大战与刘备关羽关系演变新探》文中研究表明关羽兵败荆州 ,刘备两个月内不愿派兵驰援 ,其原因成为千古疑案。本文着重分析刘备、关羽之间关系演变 ,刘备称王之后 ,猜忌、自私、残忍 ,而关羽骄横不可一世 ,屡抗军命 ,导致刘备蓄意借曹吴之刀翦灭关羽 ,为易代之后扫清潜在的权力威胁
二、论蜀吴联盟中诸葛亮的统战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蜀吴联盟中诸葛亮的统战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蜀汉民族法制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
二、基本概念界说 |
三、研究史回顾与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蜀汉民族刑事与军事法制 |
第一节 蜀汉先文后武的时代背景 |
一、信义思想的流行 |
二、三国鼎立中的民族治理 |
三、三国时期的夷夏之辨 |
第二节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一、西和诸戎 |
二、南中叛乱 |
三、蜀汉南征 |
第三节 赦不妄下 |
第二章 蜀汉民族行政法制 |
第一节 官吏选拔与任用 |
一、礼义虽殊,其心则一 |
二、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
三、蜀汉民族治理中的用人之道 |
第二节 分立郡县 |
第三节 南人复反与用人 |
第三章 蜀汉民族经济法制 |
第一节 崇尚节俭,抑制奢侈 |
第二节 盐铁官营与兴利除害 |
一、盐铁官营 |
二、兴利除害 |
第四章 蜀汉民族法制的影响及评价 |
第一节 历史记忆中的诸葛亮崇拜 |
一、云南地方志中的诸葛亮形象 |
二、庄蹻王滇与诸葛亮崇拜 |
第二节 蜀汉民族法制的评价 |
一、公平 |
二、仁爱 |
三、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2)三国人才选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学术史简单回顾 |
2.1 概说 |
2.2 中国学者主要着作和论文概述 |
2.3 国外学者的研究与评述 |
第三章 曹操与曹魏的用人 |
3.1 曹操"唯才是举"和以权术相驭的用人方针 |
3.2 曹魏的用人与九品中正制 |
第四章 刘备与蜀汉的用人 |
4.1 刘备用人与荆楚人贵 |
4.2 荆州与益州集团的争斗 |
4.3 诸葛亮的用人方法 |
4.4 蜀汉后期用人与人才之匮乏 |
第五章 孙吴的人才选用 |
5.1 孙坚与孙策的用人 |
5.2 孙权的用人 |
5.3 陆逊之死与世家大族对孙吴用人之影响 |
第六章 三国用人之比较 |
6.1 三国用人之共同特点 |
6.2 三国用人的不同之处 |
第七章 余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史回顾与述评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 |
三、研究史回顾与述评之二——唐宋时期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 |
四、研究史回顾与述评之三——明清时期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 |
五、研究史回顾与述评之四——民国时期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 |
六、研究史回顾与述评之五——20 世纪50-70 年代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 |
七、研究史回顾与述评之六——20 世纪80 年代至今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 |
八、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一章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 |
第一节 《隆中对》战略的科学性 |
一、《隆中对》战略的提出 |
二、《隆中对》战略的科学性 |
第二节 《隆中对》指导下的诸葛亮军事活动 |
一、跨有荆益与丢失荆州 |
二、根据《隆中对》战略调整蜀汉军政行动 |
第二章 诸葛亮用人方略 |
第一节 用人思想 |
一、把举荐人才摆在治国的重要位 |
二、以德才兼备标准选用人才 |
三、用“七观”的方法识别人才 |
四、大胆起用人才 |
五、重视人才培养 |
第二节 举荐人才 |
一、满腔热忱地招揽人才 |
二、积极推荐用人 |
三、注意协调人才关系 |
四、举贤中无所作为的表现 |
第三节 广泛用人 |
一、适应形势的需要,广用贤才 |
二、尽人才之器能 |
三、重用相府之人 |
四、注重在战争中培养人才 |
五、惩治违法者 |
第四节 用人局限 |
一、不听建言,专断用人 |
二、用人徇情,包藏私心 |
三、对犯错误的人动辄杀戮 |
第三章 诸葛亮外交方针及外交行动特色 |
第一节 联吴抗曹的外交方针 |
一、《隆中对》中“外结好孙权”的主张 |
二、《正议》中灭魏的立场 |
三、《绝盟好议》中“求犄角之助”的理念 |
四、联吴抗曹的外交方针 |
第二节 灵活务实的外交行动 |
一、以实现蜀汉战略目标为最高准则 |
二、遵循“应权通变,弘思远益”的外交策略 |
第三节 吴蜀关系恶化时无为外交 |
一、吴蜀为争夺荆州关系恶化 |
二、诸葛亮外交上的无所作为 |
第四章 诸葛亮实施“心战”的历史依据、方法和特点 |
第一节 诸葛亮实施“心战”的历史依据 |
第二节 诸葛亮“心战”的基本含义和方法 |
一、宣传攻心 |
二、心理威慑 |
三、心理欺骗 |
四、心理胁迫 |
第三节 诸葛亮实施“心战”的特点 |
一、在战争中不同阶段灵活实施不同攻心战术 |
二、战后重建中实施心理安抚 |
三、牢牢掌握“心战”的主动权 |
四、战略目标与战术行动紧密结合 |
第五章 诸葛亮北伐目的及得失 |
第一节 诸葛亮北伐概述 |
第二节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
第三节 诸葛亮北伐成就 |
一、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战效应 |
二、成功运用了八阵战法 |
三、后勤保障取得较大成效 |
四、获得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 |
五、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
第四节 诸葛亮北伐失误 |
一、用人失误 |
二、不用魏延进军方案 |
三、战略战术较少变化,往往为敌方所预知 |
四、策反孟达未能成功 |
第六章 诸葛亮保障军粮的措施 |
第一节 “军以粮食为本” |
第二节 实行屯田自给 |
一、实施屯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屯田特点 |
三、屯田作用 |
第三节 建设战略后勤 |
一、发展农业 |
二、工商并举 |
第四节 研发“木牛流马” |
第七章 诸葛亮改进武器与加强管理 |
第一节 改进武器 |
第二节 加强对武器管理 |
第八章 诸葛亮八阵图及其特点 |
第一节 诸葛亮八阵图的基本样式 |
第二节 诸葛亮八阵图的平时教练 |
第三节 诸葛亮八阵图的特点 |
一、它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战阵 |
二、它是一个威力强大,作战效果好的阵法 |
三、它是一个多兵种密切协同的战阵 |
第九章 诸葛亮治军思想及其实践 |
一、治军关系国家安危 |
二、走精兵之路 |
三、加强教育训练 |
四、以法从严治军 |
五、治军重在治将 |
六、确保粮草充足供应,武器锐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4)孙权时期孙吴战略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理论工具 |
第二章 孙吴战略决策的形成 |
第一节 孙吴政权历史简述 |
第二节 孙吴政权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局面 |
第三节 决策目标 |
第四节 决策的形成 |
一 决策组织 |
二 决策中心 |
三 决策讨论形式 |
四 决策制定形成 |
第三章 决策的实施 |
第一节 决策的战略目标 |
一. 统一天下 |
二. 保有江东 |
第二节 决策的战术目标 |
一 北抗曹魏 |
二 西联刘蜀 |
三 后勤保障 |
四 壮大军力 |
第四章 决策的评议 |
第一节 战术决策的评议 |
第二节 战略决策的评议 |
附录: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论蜀吴联盟中诸葛亮的统战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建盟只身入吴营 |
二、防破盟苦口谏关、刘 |
三、再修盟苦心觅人才 |
四、论蜀吴联盟中诸葛亮的统战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蜀汉民族法制思想与实践研究[D]. 孙健飞. 云南大学, 2015(05)
- [2]三国人才选用比较研究[D]. 马骏. 南昌大学, 2008(05)
- [3]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D]. 张应二. 吉林大学, 2006(10)
- [4]孙权时期孙吴战略决策研究[D]. 陈冬阳. 华南师范大学, 2004(03)
- [5]论蜀吴联盟中诸葛亮的统战战略[J]. 王拴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2(12)
- [6]荆州大战与刘备关羽关系演变新探[J]. 林世芳.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