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法加固坝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泉,付文堂,邢爱国,刘宁,吴泉澳[1](2021)在《赤泥尾矿库气驱排渗降水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尾矿库的安全是矿山生产活动的保证,通过排渗加固坝体地基能够有效提高尾矿库稳定性。气驱排渗是在垂直排渗工法基础上引入气驱系统与槽孔管的新型排渗方法,气驱系统可以在排渗井内产生负压,于土体周围形成一定范围的真空渗流场,加速孔隙水渗流,槽孔管增加了渗流面积并保证渗流的稳定性。在澳大利亚Yarwun赤泥尾矿现场气驱排渗试验中,利用孔压静力触探(CPTU)及室内固结试验测定赤泥尾矿库地层信息与土体性质,结合涌水量和孔隙水压力现场实测数据,并通过对比排渗前后赤泥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对气驱排渗加固效果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试验场地赤泥颗粒极细、压缩性高、渗透性差,采用气驱排渗降水效果良好,槽孔管保证了涌水量的稳定,真空负压从上往下递增;降水后赤泥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有效应力显着提高,渗透系数比加固前减小,加固效果随深度增加不断提高,对于超出排渗井深度土层的加固效果也较为显着。
杨强胜[2](2021)在《某加高扩容尾矿库排渗管三维有限元模拟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某加高扩容尾矿库采用弧形排渗管控制坝内浸润面的效果问题,建立了该尾矿库坝体和排渗管的三维有限元精细模型,模拟了排渗管的排渗效果。结果表明:合理布置排渗管,且保证排渗管足够畅通后,在最不利工况下,浸润线埋置深度为14.3 m,可满足渗流控制的要求。排渗管堵塞对浸润线位置有一定影响,当排渗管堵塞一半,计算结果显示浸润线抬高了0.6 m,排渗管深入坝体的直线段距离应不少于100 m。
赵静[3](2021)在《尾矿堆积坝排渗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尾矿坝而言,浸润线至关重要。随着尾矿堆积坝的升高,其排渗设施的有效性成为浸润线控制的关键。因此,尾矿库研究人员对尾矿坝排渗方式和浸润线的控制极其重视。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尾矿堆积坝排渗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并介绍了几种高效的尾矿堆积坝排渗技术。
龙腾,潘新宇[4](2020)在《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在银山矿业尾矿库降渗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江西铜业集团银山矿业尾矿库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坝体浸润线超高问题,保证坝体稳定性,结合尾矿库现场实际情况,在充分分析不同排渗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方式,并制定了经济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通过浸润线观测数据表明:在落实排渗方案以后,坝体浸润线有明显的下降,坝体局部渗水、沼泽化现象有明显改观,有效地保证了坝体稳定性。
李彪[5](2019)在《尹庄新水尾矿库加高扩容坝体三维渗流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尾矿库工程是矿山基础工程之一,在矿山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中外发生了诸多骇人听闻的尾矿坝溃坝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针对于尾矿坝的渗流分析,国内外学者均做了诸多研究,研究范围涵盖理论分析、物理模拟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展开,选取首钢水厂尹庄新水尾矿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坝体加高过程中不同坝顶标高工况时的坝体三维渗流情况,针对于不同工况分别给出较为合理的排渗措施,为日后尾矿库的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尾矿坝的实际情况,对渗流的研究采用超等效连续介质模型,运用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反演分析采用正算法。以上原理即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依据现场勘查数据,对尹庄尾矿坝进行渗流场反演分析。反演分析方法为数值解法中的正算法,经过反演计算,可以得出合理的计算模型以及计算方法,以供后续研究使用。经反演计算可得,尾矿坝在后续加高过程中会出现浸润面过高的情况,需要采取排渗措施,考虑采用辐射井和排渗墙这两种方案。以新水尾矿坝坝顶180m标高时情况为例,运用反演确定的计算参数及模型,对该尾矿坝分别采用辐射井和排渗墙两种渗控措施下坝体的渗流情况进行模拟,经综合对比后,确定排渗墙为最优排渗方案,因为排渗墙在保证排渗效果的前提下成本优于辐射井。在确定排渗墙方案后,分别研究尾矿坝在坝顶标高180m、230m以及310m情况下的三维渗流场,得出浸润面的变化规律以及水力坡降变化规律,并就每种情况给出合理的排渗墙布置方案。综合分析结果可得,合理排渗措施为排渗墙+排渗垫层方案,且马兰峪副坝与磨石庵副坝之间以及磨石庵副坝与高峪副坝之间浸润面较高,后期加高过程中应重视此区域降渗工作。
朱远乐,鲁龙飞,杨荣[6](2018)在《尾矿库排渗工程优化设计及治理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以湖南某铅锌矿尾矿库排渗设施治理工程为例,采用Autobank软件对尾矿库的1#、3#副坝坝体渗流场、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尾矿库的渗流场及坝体稳定性系数不满足要求,因此,提出了水平排渗和垂直排渗2种治理方案,对这2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推荐采用水平排渗管方案。采用该方案后,尾矿库的渗流场、坝体稳定性均满足设计要求;并对原水平排渗设施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采用水平封堵的措施进行治理;统计排渗管施工2个月后的排渗量以及治理后浸润线的埋深情况,结果表明,排渗量符合各排渗管的位置要求,坝体外坡沼泽化均消失,排渗治理效果明显。
张水兵[7](2018)在《高堆磷石膏尾矿坝扩容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尾矿坝筑坝材料和库内尾矿特有的工程性质使得尾矿库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坝体是否稳定。因此,必须对尾矿库的沉积规律及安全运行条件进行研究,以解决尾矿坝的稳定性问题。影响尾矿坝稳定运行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尾矿的颗粒成分、坝体的堆筑形式、坝内尾矿沉积特征、尾矿料和筑坝料的抗剪强度、坝体坡度和高度、坝体浸润线埋深、干滩长度等。论文依托云南吴家箐高堆磷石膏尾矿坝实际工程,在尾矿物理力学性质、尾矿坝渗流规律、尾矿坝静动力稳定性及可靠性、尾矿坝地震响应及液化特性、尾矿坝扩容加固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基于吴家箐磷石膏尾矿坝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在尾矿区进行现场测试,并对主要尾矿料进行静、动力特性试验。根据现场测试成果和室内试验成果研究磷石膏尾矿的沉积规律和物理力学特性。(2)依据尾矿的饱和一非饱和渗透特性及其抗剪强度理论,并结合尾矿坝中流固耦合作用机理,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和Geo-Studio分析尾矿坝孔隙水压力分布特征和渗流场分布特点。(3)在渗流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计算尾矿坝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静力稳定性,研究不同干滩长度运行时的渗流作用和耦合效应强弱。同时在极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可靠度理论,通过敏感性分析和可靠度分析来研究各变量的变异性对尾矿坝稳定性可靠度的影响。(4)利用尾矿坝二维、三维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选择合理的尾矿材料参数、边界条件和本构模型,分析尾矿坝扩容堆高前后的应力-应变场分布特征、动力响应特点以及地震液化特性,并综合评价尾矿坝在地震工况下的动力稳定性。(5)根据吴家箐磷石膏尾矿坝静、动力稳定性和可靠度分析结果,并结合其工程特点和尾矿坝扩容加固经验,研究尾矿坝扩容加固措施的抗震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各种加固措施均能提高尾矿坝静、动力稳定性和可靠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尾矿坝的动力响应和初期坝液化的可能性。在考虑施工难度和造价允许的条件下建议优先采用反向压坡和抗滑桩进行联合加固措施进行加固。论文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研究磷石膏的水-土特征曲线和渗透性函数,考虑了基质吸力对非饱和渗透性的影响。更加准确地描述了磷石膏的非饱和特性,使得渗流场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2)将传统的安全系数法与可靠度分析方法相结合,充分考虑坝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在时空上的变异性,并得到潜在滑动面的安全系数和相应的可靠度指标,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尾矿坝的稳定性。(3)利用原位测试法和剪应力对比法初步判定尾矿坝液化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尾矿坝进行有限元液化计算,进一步分析尾矿坝液化的可能性和液化部位,并综合评价液化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
李跃强[8](2017)在《岔沟尾矿库三维渗流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尾矿库是维持矿山选矿厂生产的重要设施,同时其又是一个人造的高势能泥石流危险源,一旦失事,将会给矿山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难以弥补的惨重损失。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库内渗流浸润面位置高低是影响尾矿库安全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河北省平泉县岔沟尾矿库工程为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 NX科学地进行三维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根据渗流基本理论-达西定律,首先简单介绍了三维渗流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求解过程,然后总结了渗流浸润面(线)位置确定的方法。参照尾矿库的设计文件,提炼了尾矿坝三维渗流稳定性分析所需的相关基础数据。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 NX,建立尾矿坝的三维渗流数值模型,分别模拟计算了标高580m、608m、648m和714m正常运行水位和洪水运行水位工况时尾矿坝的浸润面(线)和水力坡降变化规律,对尾矿库渗流特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介绍了降低坝体内浸润面(线)的主要工程措施,并对各类排渗加固设施的特点、适用条件及降渗效果进行总结归纳。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 NX进行排渗盲沟和垂直-水平排渗墙两种排渗加固措施的降渗效果计算,并对比排渗盲沟和垂直-水平排渗墙两种排渗加固措施的降渗效果,给出了推荐排渗加固方案。
印万忠[9](2016)在《尾矿堆存技术的最新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湿式尾矿堆存、干式尾矿堆存、膏体尾矿堆存、袋式尾矿堆存技术和尾矿固结技术等尾矿堆存技术的最新进展。指出在利用废弃空间堆存尾矿、尾矿库防渗和排渗技术、尾矿库筑坝和加固技术、尾矿库闭库设计、尾矿库模型验证技术、干式尾矿库筑坝和堆存技术、膏体尾矿排放和堆存技术及袋式尾矿堆存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已建矿山需进一步开展湿式尾矿库的排渗和防渗技术、筑坝和加固技术、尾矿库溃坝仿真模型和安全预测模型等研究,新建矿山需进一步开展干堆尾矿的浓缩技术与装备、膏体尾矿的浓缩技术与装备、尾矿浓缩过程中的絮凝技术、干堆和膏体尾矿的输送技术等研究,袋式尾矿堆存技术和尾矿固结堆放目前仍不够成熟,还需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杜艳强[10](2016)在《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及尾矿坝的动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尾矿库是矿山重大危险源,近年来,由于选矿工艺的提高,尾矿粒径越来越细,且我国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尾矿坝地震稳定性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甘肃厂坝铅锌矿尾矿库为例,采用现场试验和试验室测定的手段,对细粒尾矿的沉积规律、固结变形特征、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尾矿坝的溃坝机理和地震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尾矿坝干堆技术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勘探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厂坝铅锌矿全尾矿为细粒粉土尾矿,塑性指数为7.4,颗粒级配较好;细粒尾矿的沉积分选作用较差,坝体大部为尾亚黏土,坝壳为尾粉砂;提出了描述尾矿平均粒径分布的波状模型;传统上以颗粒组分对尾矿坝地质剖面进行概化分区的方法并不适用于细粒尾矿,提出了基于平均固结度指标的剖面概化分区方法。(2)通过动强度及共振柱试验发现:围压从400kPa增加至800kPa,全尾矿不同特征周次对应的的动剪应力比下降值约为0.01;震级对全尾矿的总应力强度指标影响不大,其内摩擦角介于21.0°22.2°之间。在最优含水率时,尾矿的最大动剪切模量和围压之间呈线性增长关系,其动剪切模量以及阻尼比与剪应变的变化关系符合三参数的Davidenkov模型。(3)通过尾矿的抗液化试验发现:在低剪应力条件下可将细粒尾矿的液化过程分为:孔压快速增长、孔压稳定增长、结构破坏、完全液化四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双S描述模型,该模型也适用于砂土。液化后细粒尾矿的应力应变关系可分为:近零有效应力状态、有效应力增长、流动变形稳定发展三个阶段,并提出了描述应力应变关系的三参数模型;固结围压、相对密度对尾矿的液化后流动变形特征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加载速率的影响较小;不同围压下尾矿在液化后的加载过程中,最终孔压比介于0.70.9之间。(4)用Geo-studio计算软件对尾矿坝进行了地震反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Ⅷ度地震烈度下,尾矿堆积坝坝顶位置水平移约为7cm,垂直位移约为3cm,在水平方向上,地震加速度的放大系数为1.9,在垂直方向上,地震加速度的放大系数为2.16;初期坝坝顶位置水平移约为-1.3cm,垂直位移约为-0.1cm,水平方向加速度放大系数为2.2,垂直方向加速度放大系数为1.98。堆积坝下部与初期坝结合部位可能发生局部破坏,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堆积坝部位的静力安全系数为1.926,初期坝部位的静力安全系数为1.894,地震过程中,坝体的最小安全系数Fs在1.4以上,尾矿坝的的整体抗滑稳定性较好。(5)为提高尾矿坝的抗震性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改变筑坝方式,降低坝体内部浸润线,土体加筋,加密坝体。介绍了一种新型尾矿干堆技术,干堆技术的关键在于尾矿脱水环节,压滤干堆法中压滤机的处理量较小,运行成本较高,主要适用于小型矿山,而膏体堆存方法更适合大型矿山。Geo-studio软件计算结果显示:采用干堆法进行筑坝,坝体的静力稳定性及抗震稳定性均明显优于传统筑坝方法。
二、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法加固坝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法加固坝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赤泥尾矿库气驱排渗降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气驱排渗系统结构简介 |
2 气驱排渗降水试验 |
2.1 赤泥堆场地质特征 |
2.2 试验方案 |
3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日涌水量变化 |
3.2 孔隙水压力变化 |
4 加固效果分析 |
5 结论 |
(2)某加高扩容尾矿库排渗管三维有限元模拟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尾矿坝三维渗流有限元模型 |
2.1 有限元模型网格 |
2.2 边界条件 |
2.3 计算参数 |
2.4 计算工况 |
3 排渗管排渗效果分析 |
4 结论 |
(3)尾矿堆积坝排渗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堆积坝排渗设施类型及其效果分析 |
1.1 排渗管排渗 |
1.2 土工席垫排渗 |
1.3 管井排渗 |
1.4 虹吸排渗 |
1.5 辐射井技术排渗 |
1.6 竖向+水平联合自流排渗 |
2 结语 |
(4)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在银山矿业尾矿库降渗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工程背景 |
1.2 尾矿库地形地貌 |
2 排渗设施类型 |
2.1 水平排渗设施 |
2.2 垂直排渗设施 |
2.3 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 |
3 排渗方案 |
3.1 辐射井结构组成和参数 |
3.1.1 辐射井结构组成 |
3.1.2 辐射井参数 |
3.2 辐射井相关验算 |
4 降渗效果 |
5 结语 |
(5)尹庄新水尾矿库加高扩容坝体三维渗流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尾矿坝渗流场反演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尾矿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2.2.1 尹庄尾矿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2.2.2 新水尾矿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2.3 反演分析 |
2.3.1 建立尾矿坝三维有限元模型 |
2.3.2 选取计算参数和工况 |
2.3.3 渗流场反演分析结果 |
2.3.4 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渗控措施效果对比 |
3.1 辐射井的渗控效果计算分析 |
3.1.1 建立尾矿坝三维有限元模型 |
3.1.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3.1.3 选取计算参数 |
3.1.4 确定计算方案 |
3.1.5 计算结果分析 |
3.2 排渗墙的渗控效果计算分析 |
3.2.1 建立尾矿坝三维有限元模型 |
3.2.2 确定边界条件 |
3.2.3 选取计算参数 |
3.2.4 确定计算方案 |
3.2.5 计算结果分析 |
3.3 辐射井方案与排渗墙方案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工况下坝体三维渗流分析 |
4.1 180m标高时坝体渗流分析 |
4.1.1 建立标高180m尾矿坝三维有限元模型 |
4.1.2 选取计算参数和工况 |
4.1.3 计算结果分析 |
4.2 230m标高时坝体渗流分析 |
4.2.1 建立标高230m尾矿坝三维有限元模型 |
4.2.2 选取计算参数和工况 |
4.2.3 计算结果分析 |
4.3 310m标高时坝体渗流分析 |
4.3.1 建立标高310m尾矿坝三维有限元模型 |
4.3.2 选取计算参数和工况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尾矿库排渗工程优化设计及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工程概况 |
1 采取排渗措施前的安全性分析 |
2 排渗设施优化及治理效果 |
2.1 方案一:水平排渗管排渗方案 |
2.2 方案二:辐射井排渗 |
2.3 方案对比 |
2.4 治理效果分析 |
3 结论 |
(7)高堆磷石膏尾矿坝扩容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尾矿库基本状况及尾矿安全事故分析 |
1.2.1 尾矿库基本状况 |
1.2.2 尾矿库国内外安全事故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磷石膏尾矿沉积规律及力学特性 |
2.1 尾矿库工程地质研究 |
2.1.1 区域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 |
2.1.2 区域气象与水文条件 |
2.1.3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
2.1.4 库区场地地震效应 |
2.2 库区场地地层及库内磷石膏沉积规律 |
2.2.1 库区场地地层 |
2.2.2 磷石膏堆积的工艺流程 |
2.2.3 磷石膏堆积的沉积规律 |
2.3 磷石膏尾矿材料的物理性质 |
2.3.1 基本物理特性 |
2.3.2 颗粒组成分析 |
2.4 磷石膏尾矿材料的力学特性 |
2.4.1 渗透特性 |
2.4.2 固结特性 |
2.4.3 抗剪强度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磷石膏尾矿坝渗流场分析 |
3.1 尾矿料的水—土特征曲线与渗透性函数 |
3.1.1 尾矿料的水—土特征曲线 |
3.1.2 尾矿料的渗透性函数 |
3.2 尾矿坝流固耦合基本理论 |
3.2.1 渗流基本方程 |
3.2.2 渗流连续性方程及其定解条件 |
3.2.3 非饱和渗流-应力耦合基本方程 |
3.2.4 尾矿坝非饱和数值模拟 |
3.3 尾矿坝渗流有限元计算 |
3.3.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2 浸润线反演 |
3.4 尾矿坝流固耦合分析结果 |
3.4.1 尾矿坝渗流场特征分析 |
3.4.2 尾矿坝应力场、位移场特征分析 |
3.4.3 尾矿坝三维非饱和流固耦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磷石膏尾矿坝静力稳定性分析与可靠度研究 |
4.1 尾矿坝静力稳定性计算方法与原理 |
4.1.1 静力稳定性计算方法 |
4.1.2 极限平衡法计算原理 |
4.1.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原理 |
4.2 尾矿坝静力稳定性结果与分析 |
4.2.1 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 尾矿坝可靠性分析基本理论与方法 |
4.3.1 可靠性分析基本理论 |
4.3.2 可靠度分析思路与方法 |
4.4 尾矿坝稳定性可靠度分析 |
4.4.1 尾矿坝稳定性可靠度结果与分析 |
4.4.2 扩容坝体稳定性敏感度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磷石膏尾矿坝动力响应分析与液化特性研究 |
5.1 尾矿坝动力分析基本原理与方法 |
5.1.1 动力计算原理 |
5.1.2 尾矿料动力本构模型 |
5.1.3 尾矿坝地震永久变形模型 |
5.2 尾矿坝扩容工况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结果分析 |
5.2.1 尾矿坝动力分析地震波的选取 |
5.2.2 尾矿坝扩容工况二维动力响应 |
5.2.3 尾矿坝扩容工况三维动力响应 |
5.2.4 尾矿坝扩容工况动力稳定性分析 |
5.3 尾矿坝液化机理及判别方法 |
5.3.1 液化机制 |
5.3.2 液化可能性评价方法-原位测试法 |
5.3.3 液化可能性评价方法-剪应力对比法 |
5.4 尾矿坝液化计算结果分析与评价 |
5.4.1 尾矿坝液化可能性分析 |
5.4.2 尾矿坝液化有限元计算结果 |
5.4.3 不同液化方法判别方法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磷石膏尾矿坝扩容加固措施研究 |
6.1 尾矿坝扩容加固措施 |
6.1.1 尾矿坝扩容堆高过程工程特性分析 |
6.1.2 尾矿坝扩容堆高技术概述 |
6.1.3 提高尾矿坝扩容坝体稳定技术 |
6.2 尾矿坝扩容加固措施计算与分析 |
6.2.1 尾矿坝扩容加固计算模型 |
6.2.2 尾矿坝扩容加固稳定性分析 |
6.2.3 尾矿坝动力响应与液化效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
一、发表论文 |
二、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8)岔沟尾矿库三维渗流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尾矿库类型及特点 |
1.2.1 尾矿库类型 |
1.2.2 各类型尾矿库的特点 |
1.3 尾矿库筑坝方式 |
1.3.1 筑坝方式 |
1.3.2 各筑坝方式的特点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渗流理论 |
1.4.2 渗流分析方法 |
1.4.3 渗流控制措施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尾矿库渗流分析及渗流稳定理论 |
2.1 渗流基本方程 |
2.1.1 达西定律 |
2.1.2 达西定律在尾矿库渗流场的应用 |
2.2 三维渗流基本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 |
2.3 渗流浸润面(线)位置确定 |
2.4 尾矿库渗流稳定性判定标准 |
2.4.1 浸润面(线)埋深 |
2.4.2 水力坡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尾矿坝渗流稳定性分析 |
3.1 工程实例概况 |
3.1.1 初期坝 |
3.1.2 堆积坝及筑坝工艺 |
3.1.3 库容及服务年限 |
3.1.4 排水系统 |
3.1.5 排渗设施 |
3.1.6 安全监测设施 |
3.1.7 洪水计算 |
3.1.8 调洪演算 |
3.2 三维渗流数值模拟计算参数和分析工况 |
3.2.1 计算参数选取 |
3.2.2 分析工况 |
3.3 三维渗流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
3.4 三维渗流数值模拟分析模型构建 |
3.5 三维渗流数值模拟分析 |
3.5.1 堆积标高为 580m时的三维渗流数值模拟 |
3.5.2 堆积标高为 648m时的三维渗流数值模拟 |
3.5.3 堆积标高为 714m时的三维渗流数值模拟 |
3.6 各工况三维渗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小结 |
3.6.1 浸润面(线)分析结果 |
3.6.2 水力坡降分析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尾矿坝排渗加固效果分析 |
4.1 排渗设施的选择和布置 |
4.1.1 贴坡反滤 |
4.1.2 排渗盲沟 |
4.1.3 自流式排渗管 |
4.1.4 管井排渗和虹吸排渗 |
4.1.5 垂直-水平排渗 |
4.1.6 辐射井排渗 |
4.1.7 排渗褥垫 |
4.2 不同排渗加固措施效果分析 |
4.2.1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
4.2.2 排渗效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尾矿堆存技术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湿式尾矿堆存技术 |
1.1 尾矿库选址 |
1.2 防渗和排渗技术 |
1.3 尾矿库筑坝 |
1.4 尾矿库坝加固 |
1.5 尾矿库闭库 |
1.6 尾矿库模型验证的技术进展 |
2 干式尾矿堆存技术 |
2.1 筑坝方法 |
2.2 堆存方式和实例 |
3 膏体尾矿堆存技术 |
4 袋式尾矿堆存技术 |
5 尾矿固结堆放技术 |
6 尾矿堆存技术展望 |
(10)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及尾矿坝的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 |
1.2.2 尾矿坝的动力特性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细粒尾矿的工程特性 |
2.1 细粒尾矿及筑坝不利因素 |
2.1.1 细粒尾矿定义 |
2.1.2 细粒尾矿的微观组成 |
2.1.3 细粒尾矿筑坝的不利因素 |
2.2 细粒尾矿沉积特性及坝体剖面概化分区 |
2.2.1 细粒尾矿的颗粒分析 |
2.2.2 细粒尾矿的沉积特征 |
2.2.3 细粒尾矿坝剖面的概化分区 |
2.3 细粒尾矿渗透性及辐射井排渗技术 |
2.3.1 细粒尾矿的渗透性及评价 |
2.3.2 辐射井排渗技术在尾矿坝工程中的应用 |
2.4 细粒尾矿的压缩固结特性 |
2.4.1 一维固结理论 |
2.4.2 尾矿的压缩固结特性 |
2.4.3 尾矿固结度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细粒尾矿的动力特性 |
3.1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法 |
3.1.1 试验仪器 |
3.1.2 试样制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尾矿的动强度 |
3.3 尾矿的动剪切模量、阻尼比 |
3.4 尾矿的孔压增长特征 |
3.4.1 试验方案 |
3.4.2 典型的尾矿孔压增长特征 |
3.4.3 孔压增长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4 尾矿的双S型孔压增长模型 |
3.5 尾矿的液化后变形特征 |
3.5.1 试验方案 |
3.5.2 典型的液化后变形曲线 |
3.5.3 液化后大变形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4 液化尾矿粉土的本构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尾矿坝的动力响应分析 |
4.1 厂坝铅锌矿尾矿库概况 |
4.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4.1.2 地层岩性 |
4.1.3 区域地震烈度及气候条件 |
4.2 计算原理与本构模型 |
4.2.1 有限元动力平衡方程 |
4.2.2 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 |
4.2.3 动孔压的MFS体变模型 |
4.2.4 永久变形的Newmark计算方法 |
4.3 人工合成地震波及其校正 |
4.3.1 人工合成地震波 |
4.3.2 滤波及基线校正 |
4.4 尾矿坝的动力响应计算 |
4.4.1 计算模型 |
4.4.2 模型参数 |
4.4.3 初始应力状态 |
4.4.4 位移与加速度反应 |
4.4.5 孔压增长及液化区发展 |
4.4.6 地震稳定性 |
4.5 本章小结 |
5 尾矿坝溃坝机理研究 |
5.1 国内外尾矿坝溃坝事故统计分析 |
5.1.1 国外尾矿坝溃坝事故 |
5.1.2 国内尾矿坝溃坝事故 |
5.2 渗透溃坝 |
5.2.1 管涌破坏 |
5.2.2 流土破坏 |
5.3 坝基、边坡滑动溃坝 |
5.3.1 尾矿坝的滑动失稳 |
5.3.2 尾矿的流变性 |
5.3.3 基于流变-突变的尾矿坝溃坝机理 |
5.3.4 基于流变-突变的尾矿坝预警准则 |
5.4 洪水漫顶溃坝 |
5.4.1 溃坝因素 |
5.4.2 溃坝机理 |
5.4.3 溃坝过程 |
5.5 地震溃坝 |
5.5.1 溃坝震害分析 |
5.5.2 溃坝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6 尾矿坝的抗震措施及效果分析 |
6.1 尾矿坝的抗震措施 |
6.1.1 抗液化措施 |
6.1.2 抗震稳定性措施 |
6.2 尾矿干堆技术 |
6.2.1 尾矿的干堆工艺 |
6.2.2 尾矿干堆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
6.3 干堆筑坝抗震效果分析 |
6.3.1 计算条件 |
6.3.2 干堆尾矿坝的静力稳定性 |
6.3.3 坝顶加速度放大系数与位移 |
6.3.4 干堆尾矿坝的地震稳定性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 |
四、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法加固坝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赤泥尾矿库气驱排渗降水试验研究[J]. 汪泉,付文堂,邢爱国,刘宁,吴泉澳. 金属矿山, 2021(10)
- [2]某加高扩容尾矿库排渗管三维有限元模拟及效果分析[J]. 杨强胜. 现代矿业, 2021(07)
- [3]尾矿堆积坝排渗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 赵静. 河南科技, 2021(15)
- [4]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在银山矿业尾矿库降渗工程中的应用[J]. 龙腾,潘新宇. 现代矿业, 2020(05)
- [5]尹庄新水尾矿库加高扩容坝体三维渗流及控制技术研究[D]. 李彪.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7)
- [6]尾矿库排渗工程优化设计及治理效果研究[J]. 朱远乐,鲁龙飞,杨荣.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8(08)
- [7]高堆磷石膏尾矿坝扩容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D]. 张水兵. 云南大学, 2018(01)
- [8]岔沟尾矿库三维渗流稳定性分析[D]. 李跃强. 燕山大学, 2017(04)
- [9]尾矿堆存技术的最新进展[J]. 印万忠. 金属矿山, 2016(07)
- [10]细粒尾矿的工程性质及尾矿坝的动力分析[D]. 杜艳强. 重庆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