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富信息网入网协议书(论文文献综述)
俞灵灵[1](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提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司政[2](2015)在《盐城邮政服务三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邮政企业一直致力于农村市场,将自身的经营发展和服务"三农"结合起来,不断探索,逐步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符合各地地域特点的中国邮政发展之路。邮政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和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利用其自身强大的网络覆盖优势,一直在农村扎扎实实地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彰显出了百年服务品牌价值。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邮政服务的内容、范围和规模也有了很大变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盐城邮政更是利用现有资源,真正为广大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显得愈发突出。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另一方面,土地收益增长较慢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盐城邮政一千多名乡邮员每天穿梭于各个乡镇村组,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三农问题非常熟悉。邮政部门不断大胆创新,创造了"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三农服务新模式。目前,除近300个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点外,全市还建成了 1400多处遍布乡村的邮政"苏邮惠民"加盟店,服务范围遍布全市各个乡镇村庄。为服务"三农"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盐城邮政除了依靠自身的物流体系之外,还可以尝试与其他社会物流公司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外部力量弥补自身终端物流配送能力薄弱的劣势,提高整个物流体系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百年邮政品牌,通过三网合一、三流合一的特有优势,夯实邮政农村物流配送系统的综合竞争能力,最终实现"农民得实惠、政府得口碑、邮政得品牌"的目的。盐城邮政通过不断满足盐城广大农村地区的"三农"服务需求,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在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盐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经过几年的摸索,表现出社会力量经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明显效果。实践证明:以邮政体系为基本框架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研究过程我们也发现,盐城邮政在"三农"服务过程中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诸如,物流配送、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物流新体系、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解决办法。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对盐城邮政服务"三农"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盐城邮政服务"三农"的现状,并总结凝练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盐城邮政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对策。
宋莹艳[3](2014)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的蓬莱广播电视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经历了“四级办台”的扩张,制播分离、集团化公司经营、局台分离、网台分离,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正在朝着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方向探索迈进,但是改革只是在部分发达地区试点改革,有的地方体制改革只是形式上的改革,经营管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中国的广播电视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遭遇到体制性障碍的限制,体制性障碍的形成,原因来自现实条件的变化,在原有体制内已经趋于极限,在历次改革中,每一次的突破与尝试,最后都会碰到体制的天花板,或中途流产,或功亏一篑,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就会遭遇到发展的瓶颈。广播电视体制在改革中面临巨大挑战和强大压力的原因有:一是国家体制改革带来的压力;二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压力;三是媒介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在这种挑战和压力下,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不得不小心谨慎的探索进行。2010年1月,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提出了阶段性发展目标,这意味着三网融合正式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自此山东省也开始了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将广播电视网络与广播电视台剥离开来。2012年,蓬莱广播电视台进行了广播电视台与广电网络剥离,使得网台分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改革后的地方广播电视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员分流的挑战,收入主渠道划转,产业拓展的艰难,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当前快速发展的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给传统媒体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受互联网冲击,电视开机率下降,电视受众大幅减少,县级台节目关注度明显下降,电视广告也被大量分流,使得广告增收难度加大。数字整转后,各类频道、各类节目应有尽有,观众越来越挑剔,节目制作创新压力越来越大,地方台影响力明显下降。县级台处于“四级办台”的最底层,立足本地,打造加快转型、打造贴近群众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本土节目,应当成为蓬莱台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创办节目的过程中,应多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办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让当地受众在浮躁的切换中回归真正贴近自己的频道。蓬莱台在网台分离后进行了改革后的初步探索,比如推行农科频道试点频道制改革,建立驻镇记者制度,实行广告集中经营管理等措施,来应对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发展,研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数字资源的共享、产业的融合等都是必要的课题。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文化娱乐需求的日益提高,老百姓对广播电视需求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从目前看,政府投入不足、高端设备缺乏和高水平人才匮乏影响了广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栏目创新上做的不够,节目质量差强人意,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方面做的还有欠缺,应尊重内容为王,走精品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广播电视管理运行机制的路子。
苏超[4](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胡扬名[5](2013)在《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农村信息化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新途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公共管理学、信息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信息社会理论、信息资源理论、信息传播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主成分分析和逻辑推理分析对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纷繁复杂的众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筛选并判断出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五大基本问题,即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问题、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问题及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然后对这五大基本问题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了解其基本情况、分析其具体问题的表现和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从整体上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揭示其规律,旨在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序高效发展。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政府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事业单位是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相关企业要积极参与和主动布局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民合作组织要积极融入农村信息化进程及要明确农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要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充分认识,以“三网融合”统筹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信息化投入机制及促进适农信息化终端设备的研发与普及;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和多途径提高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管理、逐步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及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提高各方的信息化意识,促进农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政府-农户交流渠道,加强双向交流与沟通,增进彼此信任。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具有探索性。本文通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分析,结合逻辑推理分析法比较科学地筛选和判断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突破了单纯依靠主观判断确定研究内容的范式,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笼统研究的范式。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DEA-TOBIT模型计量分析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是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学科研究经验基础上,在农村信息化领域对研究方法的有益尝试。
王玉[6](2013)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伦理研究 ——以某高校调研为例》文中提出网络信息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新技术变革与现实需求的完美融合。网络信息的正确应用必将推进时代与人类的发展,否则,将影响及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如何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网络行为主体的大多数。作为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及适应能力强,求知欲旺盛。因此,在当前缺乏对网络伦理的研究与教育的情况下,大学生人群也是最容易出现诸多网络失范行为的主要群体。关注大学生就是关注我们社会发展的未来。一个拥有健康身心、自律自主能力强大,并能够包容社会,自觉接受教育教化,熟练掌控新技术,而又不是被其所俘获奴役的现实社会人,才能担当起建设文明富强中国的重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从大学生这一群体入手,具体以江西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模本,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网络行为的动机、态度、目的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当前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现状,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态度和利用程度,洞悉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的道德取向,对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伦理道德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力图提出相应的伦理对策,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积极作用,以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中,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就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伦理研究”进行述评,阐述本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实证调查研究。通过问卷、个案等实证调研,在更加真实有效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道德、法律两个维度层面来列举当前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普遍及突出的具体表现,用数据加以实证分析得出失范行为的危害;第二章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原因剖析。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调研问卷所发现的问题,内因为个体自主因素,外因为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其中以学校为主体因素,使问题研究更加具体化;第三章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伦理对策。针对调研所得的失范行为原因和因素,从“自律”与“他律”两个方面来归纳伦理措施与对策。具体为个体自觉,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他律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
王娣[7](2013)在《现代田园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初探 ——以西咸新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城市的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就在此时“田园城市”理论应时而生。“田园城市”的实践发展之路并不顺利,建成的田园城市多是袭“田园城市”之名,行“城郊居住区”之实,但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蒙作用不容小觑,随后有机疏散、卫星城镇等规划理论随之而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现代田园城市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现代田园城市正是城与乡的完美融合,把城市的优点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的结合,高端产业和现代农业的结合,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现代田园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保证田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田园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促进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共生发展。本文针对西咸新区研究了现代田园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措施、原则和标准,这些原则和标准是对现代田园城市西咸新区的总体发展建设引导。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田园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市政基础设施在田园城市中发挥的作用。以现代田园城市西咸新区为例,分析了其规划理念和田园城市的建设模式。并在这种田园城市模式下,通过引入生态技术与工程设施,构建西咸新区建设区与田园生态区之间的生态大循环,建立可持续的现代田园城市。对核心板块、田园城区、优美小镇和田园生态区分别从水系统、能源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城市信息和城市安全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现代田园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措施和方法,并构建了其城乡统筹体系。基于这些规划措施和方法,总结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一般原则和标准,为现代田园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范建新[8](2011)在《泰安邮政农村物流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业务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泰安邮政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泰安邮政农村物流业务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泰安邮政农村物流,充分发挥泰安邮政服务“三农”的作用,就必须要对现阶段推行的泰安邮政农村物流业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目前泰安邮政农村物流业务遇到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以促进泰安邮政农村物流配送更快、更好的发展。研究泰安邮政农村物流,对泰安邮政充分挖掘利用自身优势,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做好邮政农村物流业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经济管理学知识和方法,首先分析当前泰安邮政农村物流业务的现状、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接着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竞争环境。从而确立了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关键因素。由此提出了泰安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在邮政网络、邮政品牌、商品质量,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于:渠道建设、邮政品牌的树立、农技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供应商的评估、规模经济效益和选择商品及质量的把关能力、业务宣传、避免资金的严重积压及营销策略。最后,对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业务提出了树立邮政品牌、打造邮政特色农村物流、完善“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模式、给竞争对手设壁垒、加强市场趋势研究、引进人才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唐尚坚[9](2011)在《防城港电信农村统包渠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得渠道者得天下”,进入全业务运营3G时代以来,各大运营商更加注重渠道的建设,农村市场越来越成为各大运营商争夺的重要市场之一,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是运营商拓展农村市场关键手段之一。本文总结分析电信行业的营销渠道构成和特点,通过对比防城港本地三家电信运营商农村营销渠道差异,总结出防城港电信农村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农村统包渠道建设为主导的总体策略。利用SWOT工具对防城港电信农村市场进行分析,归纳出自身存在的优劣势,进而提出防城港电信农村统包渠道渠道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构建依托农村统包渠道建设为主,协同实体渠道、电子渠道和社会代理渠道,构建一个全方位无缝隙的渠道覆盖体系的思路,及现阶段农村统包渠道建设的具体做法。
杜志勇[10](2011)在《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青州的蔬菜种植业迅猛发展,蔬菜成为了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青州市蔬菜产业在生产营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青州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生产布局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营销理念陈旧,营销模式落后;第三,营销渠道过长,物流成本偏高;第四,蔬菜营销技术要求低,渠道参与成员过多;第五,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带动效果差;第六,信息不灵。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依据蔬菜的自身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遵循实效原则、经济原则、竞争原则与消费者满意原则,运用现代整合营销理论,对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进行优化整合,提出了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的框架,形成零层渠道、一层渠道、二层渠道相结合,短渠道、宽渠道、密集渠道和多样性渠道并存的营销渠道。并提出了促进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发展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几点设想:第一,优化蔬菜生产布局,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发展青州蔬菜产业,不仅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而且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在确立最优的蔬菜生产布局的同时要对青州市现有菜区品种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品牌蔬菜基地规模。第二,扶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把处于松散状态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精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不但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而且能够提高涉农项目效益和改善农村社会管理。第三,创新蔬菜产业营销理念,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建立“以需定产”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按照市场需求建立“产供销”三位一体的蔬菜产业营销模式;提升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蔬菜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发展规模和行业竞争力,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第四,加快蔬菜营销渠道建设,服务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发展蔬菜产业的重要环节是积极开拓蔬菜市场建设,保障流通渠道通畅。因此,要根据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状况,加快蔬菜营销渠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为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五,建立蔬菜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提升青州市产业技术水平。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建立青州市蔬菜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必须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的研究、推广与应用,全面提升青州市蔬菜产业的技术水平。第六,加快蔬菜产业信息网络建设,服务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加快青州市蔬菜产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尽快完善和发展青州市蔬菜信息网络,在青州市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网络体系,服务于蔬菜的营销,促进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致富信息网入网协议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致富信息网入网协议书(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2)盐城邮政服务三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盐城邮政服务"三农"现状 |
一、盐城"三农"问题现状 |
二、盐城邮政服务"三农"现状 |
第二章 盐城邮政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
一、农村地区邮政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
二、农资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
三、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四、农技下乡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增强盐城邮政服务"三农"应对举措 |
一、增进盐城邮政服务"三农"优势 |
二、建立盐城邮政物流服务"三农"新体系 |
三、拓展盐城邮政金融服务"三农"渠道 |
四、因地制宜,支持各地农村经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三网融合趋势下的蓬莱广播电视管理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阐述 |
一、广播电视体制机制 |
二、三网融合 |
第二章 广电体制的现状及蓬莱台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一、国内外广电体制现状及其借鉴 |
(一) 国外广电体制 |
(二) 国内广电体制 |
二、蓬莱广电体制的历史沿革 |
(一) 局台合一 |
(二) 局台分离 |
(三) 网台分离 |
(四) 制播分离 |
(五) 三网融合 |
三、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第三章 蓬莱广播电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四级办台到二级办台的不适应 |
(一) 四级办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
(二) 改革将牵扯诸多既得利益 |
二、制播分离的困惑 |
(一) 流于形式 |
(二) 被动分离 |
(三) 管理滞后 |
(四) 相关政策不成熟 |
三、网台分离对广电系统过渡期的挑战 |
(一) 人员分流的挑战 |
(二) 收入主渠道划转 |
(三) 产业拓展的艰难 |
(四) 可能出现的恶性循环分析 |
(五) 原因分析 |
第四章 蓬莱广播电视运行机制完善的对策 |
一、网台分离后的对策 |
(一) 农科频道先行试点频道制 |
(二) 启用驻镇记者制度 |
(三) 建立广告集中管理制度 |
二、三网融合后广电媒体的发展之路 |
(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 |
(二) 广电网络数字化整转 |
(三) 产业融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1.3 选题的目的与重要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与主要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框架 |
1.3.3 主要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说明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基本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信息与信息化 |
2.1.2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 |
2.2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
2.2.1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
2.2.2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
2.2.3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
2.2.4 促进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
2.3 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理论支撑 |
2.3.1 信息社会理论 |
2.3.2 信息资源理论 |
2.3.3 信息传播理论 |
2.3.4 信息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筛选判定 |
3.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的筛选与判定方法 |
3.1.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的筛选与判定思路 |
3.1.2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3.1.3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3.2 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成分分析 |
3.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
3.2.2 实证分析过程 |
3.3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的确定 |
3.3.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 |
3.3.2 基于逻辑推理分析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问题研究 |
4.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的基本构成 |
4.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分析 |
4.2.1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各级政府的作用 |
4.2.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事业单位的作用 |
4.2.3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相关企业的作用 |
4.2.4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合作组织的作用 |
4.2.5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农民个人的作用 |
4.3 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政府部门主导作用不强 |
4.3.2 事业单位作用发挥有限 |
4.3.3 相关企业潜力有待挖掘 |
4.3.4 合作组织建设服务缺位 |
4.3.5 农民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
4.4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的对策 |
4.4.1 强化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
4.4.2 大力推动事业单位服务于农村信息化建设 |
4.4.3 企业积极参与和主动布局农村信息化建设 |
4.4.4 农民合作组织要积极融入农村信息化进程 |
4.4.5 明确农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第五章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
5.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
5.1.1 农村信息传输网络通道建设成效显着 |
5.1.2 农村信息化终端设施拥有量增长迅猛 |
5.1.3 农村信息化基层服务场所逐步完善 |
5.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1 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到位 |
5.2.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不高 |
5.2.3 “三网融合”实施难度大 |
5.2.4 适农信息化终端设备不足 |
5.3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
5.3.1 要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充分认识 |
5.3.2 以“三网融合”统筹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5.3.3 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
5.3.4 促进适农信息化终端设备的研发及其普及推广 |
第六章 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
6.1 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
6.1.1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 |
6.1.2 农村信息资源数量日渐丰富 |
6.1.3 农村信息采集渠道逐步完善 |
6.1.4 涉农信息数据库逐渐成体系 |
6.1.5 涉农信息网站建设健康发展 |
6.2 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2.1 农村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共享程度低 |
6.2.2 农村信息资源供给不足与供求失衡并存 |
6.2.3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比较低 |
6.3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对策 |
6.3.1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
6.3.2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力度 |
6.3.3 多途径提高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
第七章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
7.1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
7.1.1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
7.1.2 队伍建设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 |
7.1.3 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逐步推进 |
7.2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7.2.1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缺失 |
7.2.2 从事农村信息服务的人才数量不足 |
7.2.3 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结构很不合理 |
7.2.4 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 |
7.2.5 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管理培训水平低 |
7.3 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对策 |
7.3.1 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管理 |
7.3.2 逐步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 |
7.3.3 多措并举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 |
7.3.4 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
第八章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研究 |
8.1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概述 |
8.1.1 效率的概念界定 |
8.1.2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评价 |
8.1.3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评价目标 |
8.2 DEA-Tobit理论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
8.2.1 DEA方法 |
8.2.2 Tobit模型 |
8.2.3 DEA-Tobit 两步法 |
8.3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问题实证研究 |
8.3.1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
8.3.2 农村信息化建设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8.3.3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基本结论 |
9.1.1 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力促进 |
9.1.2 扎实的基础设施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支撑 |
9.1.3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活的灵魂 |
9.1.4 队伍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化推进的关键 |
9.1.5 紧抓效率以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多快好省发展 |
9.2 研究展望 |
9.2.1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方法创新 |
9.2.2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视角突破 |
9.2.3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精细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伦理研究 ——以某高校调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网络失范行为的界定 |
1.1.2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危害 |
1.1.3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危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概述 |
2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现状调查剖析 |
2.1 问卷调查与分析 |
2.1.1 主体自控力差 |
2.1.2 网络双重性格 |
2.1.3 网络诚信缺失 |
2.1.4 网络文明程度低 |
2.1.5 网络色情抵制弱 |
2.1.6 网络法制观淡薄 |
2.2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内因剖析 |
2.2.1 猎奇心理的驱使 |
2.2.2 逆反心理的作用 |
2.2.3 缓解压力的需求 |
2.2.4 逃避现实的需要 |
2.2.5 网络道德的缺失 |
2.3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外因剖析 |
2.3.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现实隐患 |
2.3.2 学校网络建设与管理滞后 |
2.3.3 家庭教育与引导不当 |
2.3.4 社会网络文化环境良莠不齐与监管疏漏 |
3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伦理对策 |
3.1 个体自觉: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 |
3.1.1 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
3.1.2 坚守网络道德底线 |
3.1.3 认知“慎独”,行为“慎独” |
3.1.4 培养健康良好的上网习惯 |
3.2 他律防治: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 |
3.2.1 普及伦理知识教育 |
3.2.2 加大校园网络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网站主阵地作用 |
3.2.3 确立和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原则及规章制度 |
3.2.4 学校应建立与家长定期沟通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7)现代田园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初探 ——以西咸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理论和发展现状 |
2.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
2.1.1 田园城市理论的诠释 |
2.1.2 田园城市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原则 |
2.2 田园城市的历史演进(影响和实践) |
2.2.1 国外实践案例 |
2.2.2 国内实践案例 |
2.2.3 田园城市的实践启示 |
2.3 我国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 |
2.4 市政基础设施在现代田园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咸新区建设田园城市的规划分析 |
3.1 西咸新区规划理念分析 |
3.2 田园城市布局模式探讨 |
3.3 城乡空间统筹与生态小城镇建设 |
3.3.1 城乡空间统筹发展 |
3.3.2 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
3.3.3 城乡公共设施统筹配置 |
3.3.4 统筹城乡市政设施 |
3.3.5 优美小镇的发展模式 |
3.4 基于田园城市模式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策略探索 |
3.5 本章小结 |
4 现代田园城市西咸新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系统研究 |
4.1 田园城市西咸新区水系统 |
4.1.1 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
4.1.2 节水措施 |
4.1.3 非传统水源利用 |
4.2 田园城市西咸新区能源系统 |
4.2.1 总体目标和发展策略 |
4.2.2 节能措施 |
4.2.3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 |
4.3 田园城市西咸新区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 |
4.4 田园城市西咸新区城市信息系统 |
4.5 田园城市西咸新区城市安全系统 |
4.5.1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任务 |
4.5.2 西咸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准则 |
4.6 市政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5 西咸新区市政基础设施适宜性标准研究 |
5.1 核心板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宜性标准研究 |
5.1.1 核心板块的发展模式概述 |
5.1.2 核心板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
5.1.3 参考的规划标准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 田园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宜性标准研究 |
5.2.1 田园城区的建设模式 |
5.2.2 田园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
5.3 优美小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宜性标准研究 |
5.3.1 优美小镇的建设模式概述 |
5.3.2 优美小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
5.4 田园生态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宜性标准研究 |
5.4.1 田园生态区发展模式概述 |
5.4.2 田园生态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泰安邮政农村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理论综述及应用情况 |
2.1 基本竞争理论 |
2.1.1 成本领先战略 |
2.1.2 产品差异化战略 |
2.1.3 集中战略 |
2.2 农村物流 |
2.2.1 农村物流的概念 |
2.2.2 城市物流的概念 |
2.2.3 农业物流的概念 |
2.2.4 农产品物流的概念 |
2.3 连锁经营 |
2.3.1 正规连锁 |
2.3.2 特许连锁 |
2.4 品牌传播 |
2.4.1 广告 |
2.4.2 销售促进 |
2.4.3 公共关系与宣传 |
2.4.4 人员推销 |
2.4.5 直接营销 |
2.4.6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2.5 分析法 |
2.5.1 SWOT分析方法 |
2.5.2 PEST分析方法 |
3 农村物流的主要模式和泰安农村物流现状 |
3.1 当前农村物流的主要模式 |
3.1.1 以代理商为主的物流模式 |
3.1.2 以经销商为主的物流模式 |
3.1.3 以构建自销体系为主的物流模式 |
3.2 泰安农村物流现状 |
3.2.1 农村物流业发展现状 |
3.2.2 目前泰安市农村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现状、发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
3.3.1 泰安邮政农村物流发展现状 |
3.3.2 泰安邮政农村物流发展模式 |
3.3.3 泰安邮政农村物流业务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
4 泰安邮政外部环境、内部业务活动分析 |
4.1 PEST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现有农资经销企业的竞争 |
4.2.2 卖方讨价还价能力 |
4.2.3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4.2.4 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 |
4.2.5 农资产品替代产品威胁 |
4.3 泰安邮政农村物流业务主要活动分析 |
4.3.1 采购 |
4.3.2 运输 |
4.3.3 仓储 |
4.3.4 配送 |
4.3.5 资金 |
4.3.6 服务 |
5 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业务策略的选择 |
5.1 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业务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策略的选择 |
5.2.1 泰安邮政物流业务发展目标 |
5.2.2 泰安邮政的核心竞争力 |
5.2.3 泰安邮政农村物流发展策略的选择 |
6 泰安邮政发展农村物流业务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
6.1 树立邮政品牌,打造邮政特色农村物流 |
6.1.1 特色之一:创建投递营销型农村投递网络 |
6.1.2 特色之二:“示范+配送”作为农村物流业务主要模式 |
6.1.3 特色之三:科技服务成为农村物流业务服务亮点 |
6.1.4 特色之四:与厂家共赢一“邮政天达模式” |
6.1.5 做好邮政特色品牌营销 |
6.2 走统一化、规模化、规范化的道路 |
6.2.1 统一采购,实现规模效益 |
6.2.2 品牌统一化 |
6.2.3 管理规范化 |
6.3 抓好质量,树立质量第一的企业准则 |
6.3.1 严格引进主体及程序 |
6.3.2 严格项目引进条件 |
6.3.3 明确产品定位 |
6.3.4 建立淘汰机制 |
6.3.5 做好异常情况处理 |
6.4 拓展邮政服务范围,给竞争对手设壁垒 |
6.4.1 稳步开展农产品配送 |
6.4.2 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
6.4.3 做好服务,提高农村物流的附加值 |
6.5 优化作业流程,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
6.6 推广应用中邮物流连锁配送信息系统,为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6.7 引进和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
6.8 实施网络核心型运营,与厂家共赢 |
6.9 借助政府力量,深入推进邮政服务三农工作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防城港电信农村统包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
1.1.2 农村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
1.1.3 中国移动农村渠道建设情况 |
1.1.4 中国联通农村渠道建设情况 |
1.1.5 中国电信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1.3.1 国外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 |
1.3.2 国内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
1.4 主要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 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中国电信防城港分公司农村统包渠道现状分析 |
2.1 中国通信行业的改革重组 |
2.2 各电信运营商介绍 |
2.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2.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2.2.3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
2.3 电信行业营销渠道构成与主要功能及特点分析 |
2.3.1 电信营销渠道的定义 |
2.3.2 电信营销渠道构成 |
2.3.3 电信营销渠道的特点 |
2.4 三大运营商农村营销渠道的比较 |
2.4.1 中国电信渠道的基本情况 |
2.4.2 中国移动渠道的基本情况 |
2.4.3 中国联通渠道的基本情况 |
2.4.4 电信、移动、联通农村营销渠道的比较 |
2.5 中国电信防城港分公司农村统包渠道渠道评价与转型 |
2.5.1 农村统包渠道存在主要问题 |
2.5.2 农村统包渠道转型的必要性 |
2.5.3 农村统包渠道转型的总体策略 |
第三章 中国电信防城港分公司农村统包渠道环境分析 |
3.1 电信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国家宏观环境 |
3.1.2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3 防城港的发展态势 |
3.1.4 竞争对手分析 |
3.2 防城港电信内部环境分析 |
3.2.1 现有资源分析 |
3.2.2 资源优劣势评判 |
3.3 分析综述:SWOT 分析 |
3.3.1 SWOT 分析 |
3.3.2 SWOT 矩阵图 |
第四章 中国电信防城港分公司农村统包渠道建设设想 |
4.1 防城港电信农村统包渠道建设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
4.1.1 防城港电信农村统包渠道建设总体思路 |
4.1.2 防城港电信农村统包渠道建设基本原则 |
4.2 防城港电信农村统包渠道的建设 |
4.2.1 “六表两会三绩效”规范化达标建设的内涵 |
4.3 营销流程重建和营销组织调整 |
4.3.1 重建营销流程 |
4.3.2 调整营销组织 |
4.4 重建后统包渠道的优势分析 |
4.4.1 渠道结构的均衡性得到明显改善 |
4.4.2 渠道的客户匹配度提高 |
4.4.3 渠道的整体性营销优势凸现 |
4.4.4 渠道的冲突管理得到加强 |
第五章 中国电信防城港分公司农村统包渠道实施计划 |
5.1 实现岗位工作标准化和营销组织常态化 |
5.1.1 开展竞赛活动,强化执行意识和阶梯式提升能力 |
5.1.2 总结调优固化动作 |
5.1.3 以活动方式,强化规定动作的执行意识保障团队执行能力 |
5.1.4 组织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各级人员的组织水平及执行能力 |
5.1.5 设定评估的标准及时评估及时兑现奖励 |
5.2 制定支局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计划 |
5.2.1 制定支局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计划 |
5.3 配套措施到位,确保工作按要求推进 |
5.3.1 制定支局达标建设的内容 |
5.3.2 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考核内容 |
5.3.3 专门配套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六章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附件七 |
(10)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调查法 |
1.5.2 访问法 |
1.5.3 资料分析法 |
1.5.4 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蔬菜营销整合理论 |
2.1 农业产业化及其特点 |
2.1.1 农业产业化概念 |
2.1.2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
2.2 蔬菜营销特殊性 |
2.2.1 蔬菜销售的分散性 |
2.2.2 蔬菜销售的波动性 |
2.2.3 蔬菜销售运行成本高 |
2.3 蔬菜营销渠道类型 |
2.3.1 国家的蔬菜流通政策 |
2.3.2 三级渠道的蔬菜营销模式 |
2.4 整合营销理论 |
2.4.1 整合营销理论的产生 |
2.4.2 整合营销理论内容 |
第三章 青州市蔬菜营销状况分析 |
3.1 青州市蔬菜产销状况 |
3.1.1 青州市蔬菜生产概况 |
3.1.2 青州市蔬菜市场营销状况 |
3.2 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类型 |
3.2.1 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体系的龙头:批发市场 |
3.2.2 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体系的基础:农贸市场 |
3.2.3 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体系的新成员:超市 |
3.3 青州市蔬菜营销组织 |
3.3.1 销地批发商 |
3.3.2 有基地的蔬菜专业公司 |
3.3.3 农民专业合作社 |
3.4 青州市蔬菜多元化营销渠道的运行 |
3.5 青州市蔬菜营销体系存在的问题 |
3.5.1 生产布局、产业结构不合理 |
3.5.2 营销理念陈旧、营销模式落后 |
3.5.3 营销渠道过长、物流成本偏高 |
3.5.4 蔬菜营销技术要求低、渠道参与成员过多 |
3.5.5 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带动效果差 |
3.5.6 信息不灵的问题比较突出 |
第四章 青州市现行不同蔬菜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
4.1 模式一:批发市场分析 |
4.1.1 批发市场优势分析 |
4.1.2 批发市场劣势分析 |
4.2 模式二:农贸市场分析 |
4.2.1 农贸市场优势分析 |
4.2.2 农贸市场劣势分析 |
4.3 模式三:超市分析 |
4.3.1 超市优势分析 |
4.3.2 超市劣势分析 |
4.4 模式四:农超对接模式 |
4.5 小结 |
第五章 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 |
5.1 整合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原则 |
5.1.1 蔬菜营销渠道整合的思路 |
5.1.2 蔬菜营销渠道整合的目标 |
5.1.3 营销渠道整合的原则 |
5.1.4 蔬菜营销渠道的选择 |
5.2 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框架 |
5.3 整合后的运行机制 |
5.3.1 零层渠道:生产者——消费者 |
5.3.2 一层渠道 |
5.3.3 二层渠道: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 |
5.4 整合后较整合前的优势分析 |
5.4.1 青州市蔬菜价格较为稳定 |
5.4.2 青州市菜农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
5.4.3 青州市形成新型蔬菜供应链 |
5.4.4 青州市蔬菜营销效率大大提高 |
第六章 促进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蔬菜生产布局、调整蔬菜产业结构 |
6.1.1 优化青州市蔬菜生产的布局 |
6.1.2 调整青州市现有菜区品种结构 |
6.1.3 扩大青州市品牌蔬菜基地规模 |
6.2 扶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 |
6.3 创新蔬菜产业营销理念、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 |
6.4 加快蔬菜营销渠道建设、服务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 |
6.5 建立蔬菜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提升青州市产业技术水平 |
6.6 加快蔬菜产业信息网络建设、服务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致富信息网入网协议书(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2]盐城邮政服务三农问题研究[D]. 司政.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3]三网融合趋势下的蓬莱广播电视管理运行机制研究[D]. 宋莹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7)
- [4]“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5]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 胡扬名.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伦理研究 ——以某高校调研为例[D]. 王玉.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7]现代田园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初探 ——以西咸新区为例[D]. 王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8]泰安邮政农村物流发展研究[D]. 范建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7)
- [9]防城港电信农村统包渠道研究[D]. 唐尚坚.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10]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研究[D]. 杜志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